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什么的黑茶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23:1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2934
内容摘要: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后发酵的黑茶类,茶叶根据制作工艺以及发酵程度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类,其中绿茶为不发酵茶,白茶为轻微发酵茶,黄茶为微发酵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黑茶为后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后发酵的黑茶类,茶叶根据制作工艺以及发酵程度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类,其中绿茶为不发酵茶,白茶为轻微发酵茶,黄茶为微发酵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黑茶为后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

六大茶类的特点与介绍:

01

绿茶:不发酵茶,讲究新鲜

绿茶的特点是鲜叶采摘后高温迅速灭掉其中酶类,抑制茶多酚氧化。

所以绿茶具有“三绿”的特点:干茶绿,茶汤绿,冲泡后的叶底也是绿色的。

喝法:绿茶一般冲泡水温以85℃为宜。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宜。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透明玻璃杯,冲泡时不要盖盖子。

代表: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

02

白茶:微发酵,(萎凋、干燥)

白茶是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茶类,经两三天纯天然酝酿而成,微发酵,不促进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

白茶干茶多白毫,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小山,因此得名白茶。

如果是盖碗冲泡,坐杯(每次冲泡茶叶的浸泡时间)的时间长一些汤色会是浅黄色或者杏黄色。

白茶干茶看起来太绿或者太红都是不对的,这些都说明了制作工艺上的缺陷。

喝法:泡白茶很简单,新茶用90℃水温,老茶选用沸水,茶水比例1:20,泡。

名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03

黄茶:轻发酵,“闷”黄

黄茶很少见,甚至生活在黄茶茶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黄茶。

会烧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闷在锅里就会变黄。

黄茶也是这样。黄茶在像绿茶一样杀青之后,通过湿热和干热两种方式让绿茶的茶叶变黄。

喝法:黄茶可用少量90℃的水冲泡30秒~1分钟,再冲至八分满,2~3分钟后即可饮用。在饮用后留1/3的水量以便第二泡。

名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

04

青茶:半发酵,茶性平和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但是这个“半”是不怎么准确的。

因为在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轻的包种茶快接近绿茶了,发酵程度最重的东方美人茶快接近红茶了(这两种极端的茶都是台湾的)。

乌龙茶产量最大的是福建,大众熟知的铁观音和大红袍都属于乌龙茶。

喝法:泡乌龙茶选用容易茶水分离的器皿(盖碗、一壶一杯或者飘逸杯),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后要加盖。注意,每一次冲泡都要将其中的茶汤倒干净才不会影响下一泡的滋味。

名茶:安溪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等。

05

红茶:全发酵,茶汤红亮

萎凋、揉捻、发酵都是为了促进红茶中的茶多酚氧化。

茶多酚本身是一种无色的物质,其中的儿茶素在红茶加工的过程中聚合形成了黄色的茶黄素和红色的茶红素,因此红茶的茶汤红亮、叶底也是红色的。

只是红茶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水分的散失,茶叶表面的茶色素颜色加深因此红茶的干茶是黑色的。

喝法: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红茶最好用盖碗来冲泡,可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开水清洁茶具,再投入3~5克茶叶(茶水比例1:40左右),然后再杯壁倒水进行冲泡。最后注意,红茶不要喝新茶,要放置半个月后饮用。

名茶:祁门红茶、滇红等。

06

黑茶:后发酵,茶马古道

同样是促进茶多酚氧化和内质转变的茶,黑茶和红茶的不同在于:

红茶的酶促反应动力来自茶叶自身的酶,而黑茶来自微生物产生的酶。所以黑茶称之为抑制茶叶自身酶活而促进微生物活动的后发酵茶。

喝法:喝黑茶如果是粗老的原料可以煮着喝,如果是嫩的原料可以用100℃沸水冲泡喝。

名茶:广西六堡茶、安化黑茶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什么的黑茶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532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