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茶叶的分类有哪几种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18:1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44
内容摘要:茶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按照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轻发酵茶;按采制时间分为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冬茶;按加工程度分为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按产地海拔分为高山

茶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按照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轻发酵茶;按采制时间分为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冬茶;按加工程度分为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按产地海拔分为高山茶、平地茶。

一、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

二、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再加工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收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三、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

四、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

平地茶: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于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环境对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郁且耐冲泡。

丘陵茶:介于上两者之间,或是依环境倾向于某种。

茶叶的营养价值 :

1、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化学成分。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味苦涩。南方的茶叶、夏天的茶叶、嫩茶、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等作用。

2、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一般占茶叶干物质的1-4%。茶叶中氨基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鲜甜味,类似味精的鲜爽味。其中,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氨基酸,一般植物中罕见。也是茶树中的特征性物质。

3、生物碱

是一类含嘌呤环的嘌呤衍生物,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在 2%—5%之间,茶叶冲泡后,约有80%以上的咖啡碱能溶解于沸水中。咖啡碱对人具有兴奋和利尿的作用。故茶叶是一种良好的兴奋剂和利尿剂。

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烟酸、维生素E等,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们与咖啡碱、茶多酚协同产生药理作用,能比单纯的成分起到更多的作用。

5、氟化物

一般食物含氟量很少。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含量一般为0.002~0.025%。茶叶中的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开水。作用:坚齿,使牙齿的珐琅质更加坚硬,防龋,不长虫牙。

6、茶叶的糖类物质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类。单糖和双糖是构成茶叶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的分类有哪几种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9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