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云南红茶和普洱茶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8:0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60
内容摘要:云南红茶的发酵程度为全发酵,而普洱熟茶的发酵程度一般是五至八分;云南红茶口感醇滑细腻,质感饱满且醇和,而普洱熟茶口感醇厚,独具陈香且醇浓细滑,饱满丰润;云南红多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而普洱熟茶则有散茶、沱

云南红茶的发酵程度为全发酵,而普洱熟茶的发酵程度一般是五至八分;云南红茶口感醇滑细腻,质感饱满且醇和,而普洱熟茶口感醇厚,独具陈香且醇浓细滑,饱满丰润;云南红多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而普洱熟茶则有散茶、沱茶、砖茶、饼茶等多种形式。

云南红茶和普洱茶区别:

工艺

一般来说,对于滇红茶来说,工艺是造成红茶和熟茶区别的最关键因素,从原料上来说,大叶种茶可以做成普洱茶也可以做成红茶 ,同样的原料,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工艺。熟茶的制作工艺是: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发酵—干燥—分筛—挑拣—蒸压成形。

滇红茶制作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塑型—烘干—挑拣—烘焙—包装—成品。

工艺上,直接把普洱熟茶和红茶区别开来的就是发酵这一工序。熟茶的发酵程度一般是五至八分,红茶则是全发酵,也就是十成发酵,所以熟茶在后期存储中还有后发酵过程,它没有完全被催熟,内含物质还有后期可以转化的空间。

红茶则是内质几乎完全被激发出来,只适合现饮,所以红茶的保质期一般是三年,而熟茶是后发酵茶,在制成成品后还有继续发酵的过程,在适合的地方储存,会产生后期的转化。

口感

因为滇红与普洱熟茶的原料以及制作工艺是不同的,因此,必然会导致普洱熟茶和滇红茶在口感上有所区别。

普洱熟茶的口感总的说来比较醇厚,有独特的熟茶清香,陈年熟茶有甘爽的陈香,汤质醇浓细滑,饱满丰润,茶性温和,新制熟茶有熟茶特有的渥堆腥味,俗称“海鲜味”。滇红茶则口感醇滑细腻,质感饱满,茶性温润醇和,适合常饮,且老少皆宜。

外形

外形是比较容易将普洱熟茶和红茶区分开的维度之一。

红茶大多以散茶的形式存在,或者做成螺状,而普洱熟茶则有散茶、沱茶、砖茶、饼茶等多种形式,想必对茶感兴趣的小伙伴肯定是提前了解过这些内容的,所以,容易让新茶友混淆的,应该是普洱熟散茶和滇红。

老茶友想必都知道,大部分滇红茶都是金毫显露,比较容易区分,与普洱熟散茶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有一种红茶和普洱熟散茶极其相似,那就是古树红茶和野生红茶,古树茶制成的红茶条索较细而且呈现黑褐色不显毫,外形看起来和普洱茶熟散茶差不多,所以,新茶友遇到外形与普洱熟散茶很相似的古树红茶时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应该通过闻干茶的香气来辨别。

香气

总的来说,滇红干茶样闻起来甜香和焦糖香比较突出,甜香很浓,比熟茶干茶浓很多;普洱熟茶的干茶闻起来则比较清淡,有淡淡的清香和熟茶独有的渥堆味,不如红茶清甜。如果有机会把两种茶放到一起比较,就会有比较直观与明显的感觉,下次闻到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混淆了。

此外,红茶和普洱熟茶在内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普洱熟茶属于后发酵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所以,普洱熟茶会随着存储时间加长而陈化出不同的香气。

新制的熟茶有渥堆味,在时间的陈化下,渥堆味会慢慢变淡,在后续转化过程中,熟茶可能会陈化出:枣香、陈香、参香、樟香、荷香等香气,这些,对于普洱老茶友而言,并不陌生了。

而滇红茶的香气则没有如此神奇的变化,一般呈现出:蜜香、地瓜香、焦糖香以及红茶独特的甜香。

耐泡程度

红茶耐泡度比普洱茶要低,一般在5泡左右;而普洱茶原料为大叶种晒青茶,耐泡度更高,一般在15泡以上。

才开始接触普洱茶的茶友,当你分不清楚普洱熟茶和滇红茶的时候,记得从外形、香气、工艺、口感、等多方面来区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云南红茶和普洱茶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9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