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滇红和祁门红茶的茶叶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5:2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63
内容摘要:滇红的主产地为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等地,而祁门红茶的产地为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门红茶是采用槠叶种制成,而滇红是采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祁门红茶条索细小紧致,独具祁门香,而滇红茶条索肥壮

滇红的主产地为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等地,而祁门红茶的产地为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门红茶是采用槠叶种制成,而滇红是采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祁门红茶条索细小紧致,独具祁门香,而滇红茶条索肥壮重实,呈明显蜜香以及花果香。

滇红和祁门红茶的茶叶区别:

一、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代表品种,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一带,其中以祁门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所产的品质为最优。祁门已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早在唐代时期,祁门茶就已颇负盛名,但直到清代光绪以前,祁门地区都是以产绿茶为主。

光绪年间,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回乡,开始尝试效闽红的制作方法制作红茶,试制祁门红成功。祁门土地肥沃,早晚温差大,酿成的红茶具有特殊的香味,当地也逐渐演变成红茶产区。

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祁门红茶采摘标准较为严格,一般采一芽三叶及相应嫩度的对夹叶,高档茶以一芽一二叶为主,多在春夏采摘,秋茶少采或不采。祁门红茶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精制则将长短粗细,轻重曲直不一的毛茶,经筛分,整形,审评提选,分级归堆,再行复火,拼配而成。

祁门红茶最有代表性的四大品质就是“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市面上所能买到的祁门红茶有很多个等级,根据其外形和内质分为: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

一般上等的祁门红茶干茶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冲泡后,茶汤色泽红亮,入口滋味醇和鲜爽,香气甜鲜,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兰花香,被称为“祁门香”。叶底绝大部分是嫩芽叶,色鲜艳,整齐美观。

二、云南滇红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一带。

1939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利用云南大叶种茶鲜叶,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工夫红茶,获得成功,当时命名“云南红”,后改名“滇红”。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是我国出口红茶的佼佼者。

滇红工夫茶属于条形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特级茶品金毫,选用凤庆大叶为原料,采清明前的芽蕊制作,经萎凋,轻揉,发酵,毛火,足火制成毛茶,再经筛分,割末等工艺制成。

茸毫显露是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之一,不同茶园,不同季节的茶色又各不相同,凤庆,云昌等地生产的滇红工夫茶,毫色菊黄;临沧,勐海等地所产的滇红工夫茶,毫色多为金黄。春茶毫色普遍较浅,多呈淡黄色;夏茶毫色多呈菊黄色;秋茶则多为金黄色。此外香郁味浓也是滇红工夫茶的主要特征,冲泡后汤红艳明亮。

结语:

祁红属于槠叶种红茶,说到祁红,不得不说“祁门香”。祁门香是一种淡花果香,持续而长。与那些大老远就能闻到香味的茶不同,祁门香得端起杯来闻。但是同样端起杯来,很多红茶又没有这股香味。

祁红的茶味非常正宗。香气鲜活柔和,口感醇厚,饮后兰花香耐回味,无薯香。它给人的好感不像小种和滇红来得那么快,刚开始会觉得平淡无奇慢品后,会品出茶韵。

滇红属于大叶种红茶,具有“薯香”和“浓醇”的特点。

“薯香”:香气浓郁高冲,散发出标志性的薯香,并伴有甜甜的花果香,饱满奔放。

“浓醇”:滇红不像小种那么甜,但是浓醇,还有股韧劲。曾有茶人说“品滇红,如品云南的女子,热情奔放,气韵悠长,甘香醇厚,怡情大方,喝过便不曾忘,因为从来就不想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滇红和祁门红茶的茶叶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86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