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红茶的种类和名称产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08:2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55
内容摘要:红茶主要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外山小种,主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工夫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茶、川红茶、宁红茶、英红茶、九曲红梅等,主产于云南凤庆、四川宜宾、安徽祁门等地

红茶主要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外山小种,主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工夫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茶、川红茶、宁红茶、英红茶、九曲红梅等,主产于云南凤庆、四川宜宾、安徽祁门等地,红碎茶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

红茶的种类:

1、小种红茶

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的桐木关地区。按其原料产地不同又可细分为:正山小种、外山小种。按其制作工艺不同又可细分为:无烟种、烟小种 。

制作工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锅炒、复揉、熏焙、筛分拣剔、复焙、匀堆、等工序。

工艺特点: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以 “熏焙” 最具特色。采用松树的枝条对茶叶进行熏制,让茶叶吸收松枝的烟香味,俗称 “松烟香”,口感呈 “桂圆汤” 味。

正山小种红茶的核心品质:红汤红叶;具有小叶种芳香浓烈的特点;独特的松烟香;味似桂圆汤。

2、工夫红茶

分布地域广阔品种多样,功夫红茶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工夫红茶。功夫红茶按产地不同又可细分为:祁红、滇红、闽红、川红、宁红、宜红、英红、阳羡红茶等。

制作工艺:功夫红茶制作繁琐工序较多。初制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

精制工艺:毛筛、切断、风选、拣挑、补火、拼堆、成色。

工艺特点:及其讲究发酵的程度、采用文火慢烤的烘干方式。制作工艺复杂繁琐缓慢,费工夫花时间,是真正的 “工夫” 茶。

工夫红茶的核心品质:红汤红叶;滋味醇厚口感香甜;香浓味重经久耐泡。

3、红碎茶

红碎茶即颗粒状的碎茶 。红碎茶按其外形规格大小又可细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

制作工艺:采摘、萎凋、揉切、发酵、烘干。

工艺特点:用机器将红茶叶片切碎后,呈颗粒碎片状,因其外形细碎,故称为 “红碎茶”。

红碎茶的核心品质:汤色鲜红;冲泡方便;有效物质淅出快;香气浓郁;最适合与蜂蜜、牛奶等调饮。

红茶具体有哪些:

祁门红茶

安徽省祁门县的祁门红茶,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陆羽的《茶经》时代。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的美誉。

祁门红茶外形条索紧细而且秀长,有金黄芽毫,呈现乌润的色泽;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有似苹果的蜜味与兰花混合的香味。

九曲红梅

来自浙江杭州的九曲红梅,通常又被称作九曲红、红梅茶等。源自武夷山的九曲,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干茶外形相较前两种更细,有细若发丝的形容,且呈卷曲的形状,如银钩。茶身披满金色的绒毛,整体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红且鲜亮;香气属于高甜型并带有花香。

宁红

江西的修水、武宁、铜鼓三县所产的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之一,早于祁门红茶九十余年。

宁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且圆直,干茶有挺拔感并略显红筋,色乌但略带红色。最大的特点是内质香气高,冲泡后味浓且醇厚,独特香气馥郁又持久。它的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呈嫩红色。

宜红

源于湖北宜昌和恩施的宜红,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宜红红茶的外形条索纤细紧结均匀、带有白毫。史料上曾用“黝黑而光彩”来形容它的色泽。这光彩便是乌黑的色泽上透着润泽的黄。

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有金圈,香气呈鲜嫩的甜香与蜜香、鲜甜是其最大的特点。

川红

四川省宜宾市出产的川红。虽历史较短,却有其独特之处。川红的外形条索紧结壮实,整体看很美观,有锋苗并且多毫,色泽乌润,内质香气鲜爽夹着果香,有时有橘子香和蜜香,汤色红亮金黄。

滇红

主产于云南滇西、滇南的滇红,属大叶种茶树品种,因此它的外形肥腴匀润,茶汤色泽红亮,香气高锐,有丝丝甜香。广东省中北部的英德红茶,源自云南大叶种,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乌润,带有金毫。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鲜爽浓郁,有明显的花香,且香气较之其它品种更清爽持久。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属于小种红茶,小种指其稀少而珍贵。由于市面上假冒品频出,当地人为与之区别,取名为“正山”,意指正宗。成茶条索肥壮紧结,色泽乌润略带褐色,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比较浓烈,滋味醇厚回甘,有桂圆汤味。

金骏眉

金骏眉源于正山小种,是小种红茶中的顶级品。干茶色泽乌润带褐色,形似眉毛,略带金毫。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层次丰富,有花果与蜜香,饮之唇齿间都有鲜甜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红茶的种类和名称产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81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