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红茶怎么做的全过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9:2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490
内容摘要:红茶的制作过程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首先采摘优质茶叶原料,进行剔除和挑选,下一步进入萎凋工序,使鲜叶减少一部分水分,接着进行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之后进行发酵,发酵之后进

红茶的制作过程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首先采摘优质茶叶原料,进行剔除和挑选,下一步进入萎凋工序,使鲜叶减少一部分水分,接着进行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之后进行发酵,发酵之后进行高温烘焙,最后装箱保存。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因而发酵也是红茶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序,也是与制作其他茶叶最显著的区别。

中国的红茶种类主要有功夫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3种,其主要制作工序都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个步骤,但各道工序需要的条件和程度又略有不同。下面以功夫红茶为例,对红茶制作的主要步骤做逐一介绍。

1、萎凋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红茶萎凋有3种方法: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日光萎凋这种方法受天气制约很大,阳光强烈的午后和阴雨的天气都不适宜。通常在春茶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时采用,这个时节萎凋程度容易控制萎凋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

室内自然萎凋需要在四面通风、洁净干燥的房间内进行,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温度在21—22℃、相对湿度在70%左右为宜。萎凋时间为18个小时左右。

由于这种方法萎凋时间长,产量低,不易操作,所以通常很少采用。萎凋槽由热气发生炉、通风机、槽体和盛叶框4部分组成,温度一般控制在35℃左右。

在夏秋季节,气温超过30℃以上,则可不用加温,直接用鼓风机鼓风即可。萎凋过程中要时常监测温度变化。萎凋时间34个小时,春茶气温较低,需要5个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萎凋质量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2、揉捻

揉捻是红茶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叶汁溢出并凝于叶表,增加了茶啡的浓香为发酵创造条件。揉捻需要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室丙温度保持在20℃~24℃的条件下进行,需要避免日光直射。

在夏秋季节,低湿髙温的环境下,也可通过安装喷雾、洒水、搭荫棚等来降低温度、提髙湿度揉捻时间和萎凋叶的投入量根据茶树品种、揉捻机型号而定。

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约90分钟,投叶量多;中型揉捻杋机揉捻时间70~ 80分钟,投叶量适中;小型揉捻机一般揉捻60~70分钟,投叶量较少。总体来讲,投入量应为容器的75%~85%。

3、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最关键的工序。它使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与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聚合,叶子变为红色。发酵室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温度般在22℃~25℃。

发酵时将揉捻叶平铺在特定的发酵盘中,嫩叶稍薄,,老叶略厚;春荼需薄,夏秋茶略厚。

发酵时要保持空气流通,春季发酵时间34个小时,夏秋茶则至2个小时。由于温度对红茶发酵很重要,所以发酵时间要灵活掌握。在夏秋气温高的时节,有时甚至不需要再进行发酵,揉捻结束,发酵就已经完成。

发酵适度叶子青草味消失,并散发出清香,叶色及凝于表面的液汁均呈红色,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4、干燥

千燥是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通过高温来达到钝化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同时蒸发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霉变。红茶一般要经毛火和足火两次干燥。毛火干燥时,需高温烘焙,薄薄摊铺。

然后再用足火干燥,,此时温度应稍低,摊铺微厚,时间较毛火略长至含水量少于6%。

毛火干燥适度的叶子,用手触摸会有柔软、刺手、有弹性的感觉;;足火后干燥程序基本完成,茶叶若用力手捻则成粉末状,茶色更重茶香更浓。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红茶怎么做的全过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63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