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碧螺春茶和毛尖茶有什么不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3:5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72
内容摘要:首先产地不同,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西洞庭山,而毛尖茶多产于河南信阳、陕西安康、贵州都匀;外观不同,碧螺春干茶条索紧结,纤细,呈螺形,毛尖干茶条索紧直、细圆;口感不同,碧螺春滋味甘醇,回味绵长

首先产地不同,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西洞庭山,而毛尖茶多产于河南信阳、陕西安康、贵州都匀;外观不同,碧螺春干茶条索紧结,纤细,呈螺形,毛尖干茶条索紧直、细圆;口感不同,碧螺春滋味甘醇,回味绵长,呈花果香,毛尖则滋味鲜爽,回甘生津,呈兰花香或栗香。

碧螺春茶和毛尖茶有什么不同:

1.碧螺春与毛尖的外形区别

碧螺春与毛尖在外形上也有明显区别,碧螺春外形是卷曲的螺状,而毛尖的外形则是条索状,两者放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毛尖哪个是碧螺春。

2.碧螺春与毛尖的口感区别

碧螺春与毛尖的口感区别特别明显,碧螺春冲泡以后带有浓烈的自然芳香,而且会有种花果的香味,泡开以后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而毛尖在冲泡以后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3.碧螺春与毛尖的其他区别

碧螺春平时冲泡以后在杯子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茶叶慢慢伸展,样子特别好看,而毛尖的外莆则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的全身都有白毫,冲泡以后茶叶会慢慢沉入杯子底部,茶叶的叶片均匀表面鲜绿而光滑。冲泡出的来茶汤与碧螺春的黄绿也不一样,是淡雅的翠绿色。

毛尖的品种:

1.信阳毛尖

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名茶产区: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2.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3.白马毛尖

白马毛尖产于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与云溪河畔的黄金井相汇,因此而得名。品质特点:其外形是,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其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1994年荣获湖南省茶叶协会、省技术学会“湘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

4.圣地毛尖

圣地毛尖于1974年研制,制作工艺属于炒青绿茶,茶叶有着清脆甘爽的品质特征。圣地毛尖是一种产于广西贵港大小平天山一带的圆条形炒青绿茶。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揉捻、烘干、筛选、复香制成。条索圆滑紧细,毫尖显露有光泽,汤色碧绿明亮,鲜嫩清香,滋味甘醇。主销广西、广东、湖南。

5.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水沩山的沩山乡。此茶类属于黄茶类。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清同治六年(1867年),沩山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沩山毛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碧螺春茶和毛尖茶有什么不同”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93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