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太平猴魁产自什么地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7:1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09
内容摘要:太平猴魁主产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等地,其中尤以猴坑所采制的尖茶品质为佳,太平猴魁,安徽名优绿茶,未经过发酵,同时也是尖茶的典范,其茶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绿,兰花香馥郁

太平猴魁主产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等地,其中尤以猴坑所采制的尖茶品质为佳,太平猴魁,安徽名优绿茶,未经过发酵,同时也是尖茶的典范,其茶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绿,兰花香馥郁,其滋味鲜爽、醇厚,且喉韵明显。

太平猴魁产地环境:

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

1.气温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2.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3.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4.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太平猴魁的特点:

1、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2、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3、太平猴魁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太平猴魁的冲泡方法:

1.备具

准备太平猴魁茶5克大约10根(茶与水的比例为1:50,即5g茶叶需要250ml左右的水)建议使用,长直筒或长广口玻璃杯,以便茶叶充分舒展,观型。

2.投茶

用茶匙将太平猴魁从茶荷中轻轻拨入玻璃杯中。

3.注水

水温为85℃(水沸腾的晾后温度),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左右旋转杯身,再冲入85℃左右的水至玻璃杯七分满即可。

4.赏茶

只见茶叶徐徐伸展,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爽持久,叶底嫩匀肥壮,3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太平猴魁产自什么地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8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