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信阳毛尖的清与浑,到底谁好谁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3:2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26
内容摘要:信阳毛尖“浑汤”和“清汤”之争。一方追捧“浑”是毛尖正宗,另一方坚持“清”才是王道。在每年新茶上市之季,这种争论尤为激烈。有很多喝信阳毛尖但却没真正了解信阳毛尖的人认为信阳毛尖茶汤浑浊才是质量好的体现

信阳毛尖“浑汤”和“清汤”之争。

一方追捧“浑”是毛尖正宗,另一方坚持“清”才是王道。在每年新茶上市之季,这种争论尤为激烈。

有很多喝信阳毛尖但却没真正了解信阳毛尖的人认为信阳毛尖茶汤浑浊才是质量好的体现,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质量好的信阳毛尖,茶汤是很清澈的。

信阳毛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直至国家标准(GB/T22737-2008),始终贯穿 “汤色嫩绿明亮”,没有出现一个“浑”字。

多数茶叶从业者都认为,“浑汤”不符合信阳毛尖的品质标准。那么,信阳毛尖的浑汤是如何形成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形成的呢?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信阳毛尖“浑汤”形成时间约在2000年以后,此前的信阳毛尖的质量还是整体相对稳定的,符合信阳毛尖标准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阳毛尖逐步由成品茶向半成品茶销售过渡,部分茶农加工半成品茶到市场销售,收购大户或销售专业户再进行二次加工成品销售,正是这种销售模式的变化,再加上制茶劳动力的逐年紧缺,制茶工艺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转变,导致茶叶交易质量把关的脱节等,导致茶叶在一系列环节中出现浑汤。

具体分析主要是以下几种成因:

1.信阳毛尖的“闷杀”过程产生的浑汤。现在信阳毛尖鲜叶杀青大部分为机械化杀青,杀青机多为40-60型滚筒杀青机,部分茶农由于急于做出来半成品上茶叶早市出售,鲜叶摊凉失水不到位就杀青,造成杀青前鲜叶含水量过高,相应的水蒸气在筒内形成闷杀。

2.信阳毛尖揉捻工序产生“闷揉”致其浑汤。鲜叶杀青后,本来应该再进行摊凉,又出现部分茶农根本不摊凉直接进行揉捻,含有温度的茶叶在揉捻机内揉捻成条,来回转动散热不畅;为了追求干茶细小,揉捻机不断加压致使茶叶破碎表皮脱落茶汁溢出从而导致的浑汤

3.另一种是传统茶把上安装机械顺时针方向在斜锅内做条,由于锅内有温度存在,致使连续揉捻茶叶热闷而汤浑,而传统工艺顺时针揉三圈左右上下抖炒两次以利茶叶散热。

综上所述,信阳毛尖“浑汤”成因可能是加工工艺没有按照“信阳毛尖加工工艺标准”所致,而不是所说的茸毫致浑。

好的信阳毛尖必须:透亮不浑浊,必须高香无青草气,必须甘醇爽口。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信阳毛尖的清与浑,到底谁好谁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84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