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茉莉花茶的制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3:4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460
内容摘要:茉莉花茶的制作:茶胚与鲜花拼合、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提花、匀堆、封装,到此茉莉花茶正式制作成功,制作好的茉莉花茶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

茉莉花茶的制作:茶胚与鲜花拼合、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提花、匀堆、封装,到此茉莉花茶正式制作成功,制作好的茉莉花茶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一、茶坯的处理

茶坯一定要根据花茶的标准及样品搭配而成。首先要经过干燥、冷却两个步骤处理,特殊茶坯比如要制成圆、扁、弯、瓜子等形状的茶坯,外形要处理到洁净匀整,无其它夹杂物的程度,水分、湿度都有具体的要求。

二、鲜花处理

鲜花一般在当天下午二时以后采摘,要选用花蕾大、质量好的茉莉花。采摘后,装运时不要紧压,要用通气的箩筐装花,然后要经过摊凉、养护、筛花、玉兰打底四道步骤。

三、手工窨制

先要把鲜花和茶坯拼合在一起,窨花拼和要掌握好六个因素:配花量、花开放度、温度、水份、厚度、时间。然后按照量的多少使用箱窨或堆窨只两种方法进行窨制。

四、散通花热

这个步骤就是把在窨的茶堆扒开摊凉,以达到散热降温、通气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以及散发堆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目的。

五、起花

这一步操作根据在窨品水份和温度,掌握合适的时间,起花要迅速,起花后做到茶叶中无花蒂、花叶;花渣中无茶叶。

在窨时间达10—12小时,花将失去生机,茶胚吸收水份和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必须立即进行起花,用起花机把茶和花分开,即叫起花。起花顺序是“多窨次先起,低窨次后起,同窨次先高级茶,后低级茶”。如不能及时起花,则在水热作用下,花渣变黄熟呈现闷黄味、酒精味,影响花茶质量。若当天窨制数量多,在短时间内来不及起花,必须将花堆扒开散热。

根据在窨品的堆温,掌握适时起花。头窨41℃,二窨40℃,逐窨下降,提花38℃,堆温超过时,若时间还未到,必须进行第二次通花或翻堆散热。

根据在窨品水份,掌握适时起花:

头窨17—18%,二窨13—14%,三窨11—12%,提花8·5%。起花操作:操作要迅速,起花后做到茶叶中无花蒂、花叶;花渣中无茶叶。停机后,筛网必须清扫干净,起花后的湿茶要薄摊散热防止水焖味。

六、烘焙

烘焙目的在于排除多余水份,保持适当的水份含量,适应下一工序转窨、提花或装箱。再窨品烘焙,要求快速,又要最大限度防止花香散失,解决这个矛盾,主要靠正确掌握烘干热风的温度,和烘后茶叶水份含量。控制茶叶水份含量调节烘焙温度如下:

烘后茶叶必须充分摊凉,有的利用长时间输送,有的用摊凉机进行,但禁用强风吹,造成香气不必要散失,摊凉后的茶叶温度越低越好,最高不得超过40℃。

七、压花

压花是利用起花后的花渣再窨一次低档茶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花渣的余香,来压低低档茶的粗老味增加花香。

(1) 花要做到及时迅速,做到边起花边压花。

(2)提花的花渣仍洁白香气纯正吐香能力尚强,可压中档茶叶,其余正常花渣供低档茶压花,但腐熟变黄、臭的花渣不能用来压花。

(3)花渣用量:100kg茶叶一般用40—50kg花渣,压一次可抵5kg的鲜花配花量。

(4)压花时间,掌握在4—5小时,不宜过长,太长造成宿焖味、酵味和其他异味,

应及时起掉花渣,茶也必须及时烘焙。

八、 提花

提花目的在于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操作同窨花。

提花用朵大洁白香气浓烈的一号花,雨水花不能用。拌和后堆窨,由于用花量少(一般100kg茶叶用6—10kg花)窨花时间短(堆窨时间6—8小时),堆温不高不必进行通花。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茉莉花茶的制作”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7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