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这些忽悠你的卖茶话术,你入坑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28 18:1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57
内容摘要:提到买茶,不少茶友表示本来是欢欢喜喜买茶去,结果往往是买贵或者被以次充好。在鱼龙混杂的茶叶市场上,不仅茶叶产品可能出现假冒伪劣现象,茶老板的话术也可能让你身陷迷途。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每次都能被茶商忽悠

提到买茶,不少茶友表示本来是欢欢喜喜买茶去,结果往往是买贵或者被以次充好。

在鱼龙混杂的茶叶市场上,不仅茶叶产品可能出现假冒伪劣现象,茶老板的话术也可能让你身陷迷途。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每次都能被茶商忽悠住呢?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防范的吗?

下面小编收集了茶商一般会使用的卖茶话术伎俩,只要看透了,对选茶自然是大有帮助的。

“不苦不涩不是茶”

只要接触过茶,总会听过这句话,而这也是忽悠指数最高的一句话了。事实上,茶的苦、涩的确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苦涩味是由咖啡碱和茶多酚在起作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加工不精所导致的苦涩。

那么如何判断呢?好茶的苦涩感能迅速淡化,并有回甘,越好的茶,苦涩淡化得越快,回得越快。

如果茶叶苦涩后不会回甘,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即“不能化”,就是劣质茶。这种茶有可能是加工不精产生的涩味。

如果买茶的时候听到茶老板说这句话,就一定要警惕了!碰到这种情况就尝一口吧。

“我这茶虽然香不好,但是韵好”

这句话真的就是在糊弄茶叶小白了。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感觉、一种境界,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

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但是因为茶品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不同。

不同的茶有自己的“韵味”

如:铁观音的“观音韵”,岩茶的“岩韵”。还有普洱茶的“陈韵”,西湖龙井的“雅韵”,黄山毛峰的“冷韵”等等。

再比如说:“观音韵”是安溪铁观音特有的韵味,是铁观音好茶的品质和特性的象征,色、香、味俱全,相融和顺,清香鲜爽,醇厚甘美,留香回甘沁人心脾,耐人寻味,引人遐思。而如果一款茶连香气都没有,还谈什么韵?

“茶没有好坏的,适合就好”

原本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却很容易被茶商利用来忽悠。

茶商所说的“茶”是指各类茶,而每个人的口味、体质、经济能力不一样,适合的茶也就有不同。

确切地说:六大类茶、花茶、花草茶等等茶是各有千秋的,不能说某一种茶类一定比另一种茶类好。但是,如果就某一种茶而言,绝对是有好坏之分的,不然整个茶叶审评体系的基础就没有了。

“现在不好喝,放上一段时间就好喝了”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来说未必是忽悠,但要取决于你买的是什么茶。因为有的茶制成后要放一段时间再喝;有的茶可以久存,且越存越香。但是,绝对不是所有茶存放后就一定好喝的。

比如烘青、炒青绿茶,制成后一般放10天左右退火后就可以喝了,此时口感最协调,且喝了不容易上火。红茶也没什么特别的讲究,通常都可以直接饮用。

但是,普洱茶、白茶就适合长期存放。不过适合长期存放的前提也需要是好的普洱和白茶,如果茶本身质量就未达标,保存在长也没有价值。

“我这茶喝了上瘾”

长期饮茶者会对茶叶产生爱好,即所谓“茶瘾”,故有“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茶瘾”是慢慢地养成喝茶的习惯,并不是说一喝到某茶就上瘾。

而喝茶导致生理上的成瘾性,主要是由于咖啡因引起。相对来说,咖啡因的成瘾性并不强,反而有较好的提神作用,但不会使人过度兴奋,也不会令人过度上瘾。

看完以上这些,相信大家以后出去买茶有了一定的判断了。

爱茶之人都想买到好茶,因此,买茶之前一定了解关于茶的知识,这样就很难被“忽悠”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这些忽悠你的卖茶话术,你入坑了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67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