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看完这些,活该西湖龙井名气大,详解西湖龙井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3 02:1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408
内容摘要:北纬30°这条线上,可以讲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和茶叶相关的,则更是显得神奇。从最早萌芽的川南宜宾早茶,一路向东渐进,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都是重要的产茶区,这似乎冥冥之中就带着某种奇缘。常年

北纬30°这条线上,可以讲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和茶叶相关的,则更是显得神奇。

从最早萌芽的川南宜宾早茶,一路向东渐进,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都是重要的产茶区,这似乎冥冥之中就带着某种奇缘。

常年位列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就落在这条线上。

每年3月,气温的变化,让我们隐约感受到季节的更替,而只有喝上一口浙江杭州的龙井茶,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信号:春天真的到了。

龙井茶的全部气质,就是春天的最佳代表,这就是为什么春天一定要喝龙井的原因。

喝龙井之前,先懂龙井,才能更好地感受它的美。

龙井茶,从无名到盛名

龙井的名字,起初是地名,即现在的龙井村,位于杭州西湖以西的翁家山。它也是泉名,是龙井村的一个圆形的泉池,曾遇大旱也不干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洋相通,其中有龙,便称之为龙井。

北宋高僧辩才,曾居住于此,为方便往来的客人,整治山林,开通山路,龙井一带才逐渐旺盛起来。

辩才很好客,每次有客人来,都喜欢泡上一杯自己种的茶招待对方,龙井这个地方的茶因此渐渐有了名气,这也是今天的龙井茶的雏形。

龙井茶因为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这四绝,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喝茶的感官与美学双重享受,在千年的历程中,从无名到盛名。

明、清以后,龙井茶声誉鹊起,清朝的文人、美食家袁枚,就在《随园食单》中赞叹道:“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帝王代言,亲封御茶

赞叹龙井茶的名人当然数不胜数,但其中最有名的,估计要数乾隆皇帝。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来杭州,品当年的龙井也成了必做的一件事,简直成了龙井的“形象代言人”了。

传闻乾隆其中一次南巡,来到杭州狮子峰下的胡公庙,和尚敬上了一碗龙井茶,片片嫩叶舒展开来,犹如雀舌,溢出幽香。

乾隆饮后赞不绝口,走出庙门,只见狮子峰上有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展,青翠欲滴,十八本是大吉大利之数,龙心大悦,于是亲封此茶为“御茶”。这十八棵茶树目前依然被保存完好,见证着西湖龙井延续至今的辉煌。

喝龙井,品味西湖的春天

春天总给我们一些美好的向往,它是一个时间轮回中的第一个季节,带着我们对这一年的期待。杭州的春天就非常的典型,从阳光和风的温度,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在和风细雨中,你能体会到那种“苏醒”的感觉。

龙井茶的茶树也在其中,慢慢的醒了过来。

一款好茶,总离不开诞生的产地,产地的风貌、水土,都会让茶有独特的韵味,龙井茶诞生于西湖畔,也天然带有西湖一样的个性。

龙井和西湖的气质,都给人一种江南女子的感觉,清新温柔有内涵,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龙井茶,香而不腻,爽口甘甜,好似在西湖上泛舟,微风拂面,阳光正好。

十大手法,精妙绝伦

除了产地,谈龙井茶不得不谈工艺,龙井是一种炒青绿茶,即干燥的过程也是在炒锅中慢慢炒干的。

手工制作的龙井茶,有抖、挺、扣、抓、压、磨、搭、捺、拓、甩等十大手法,一环扣一环,逐步将茶叶中的活性酶杀死、杀透,保留较多的叶绿素和茶多酚,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激发茶香。

同时按压、摩擦,让茶上的毫毛脱落,逐渐塑造外形。最后,茶叶的水分几乎挥发殆尽,茶叶变得干燥、扁平、光滑,闻干茶有淡雅的清香味。

这一系列的过程,炒茶师傅非常关键,要时刻注意炒锅中茶青的水分、鲜嫩程度,来适时的调整炒法、用力程度。

由此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炒出色香味俱佳的龙井茶。

有些茶常说越陈越香,可龙井茶喝的就是这新鲜,每年很多老茶客盼着等新茶,买到之后便毫不吝啬,等不及要泡上一杯。

因为他们知道,好的龙井茶都只采一季,杭州的春天味道,就都在这里了。

结语:

西湖龙井的故事我们可以仔细品位,西湖龙井茶的名气大,但也许并非是你心中的那杯茶,所以茶叶其实并没有贵贱,只要是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喝茶切不可攀比,它仅仅是一片叶子。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看完这些,活该西湖龙井名气大,详解西湖龙井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5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