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茶叶也有收藏价值,细说六大茶类中哪些茶适合收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1:4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770
内容摘要: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适口为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这个前提下收藏茶,才是喝茶!不同的茶类,其茶性和陈化度、含水量都有所不同,有的茶需尽快饮用掉,而有的茶则可以久存,待它们转化后,其茶性可能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适口为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这个前提下收藏茶,才是喝茶!

不同的茶类,其茶性和陈化度、含水量都有所不同,有的茶需尽快饮用掉,而有的茶则可以久存,待它们转化后,其茶性可能更适应需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收藏。

有80%可能性是因为大家选错了茶叶种类,要知道不是所有茶叶都值得收藏的!那么有哪些茶叶值得收藏呢?接下来小昵就以六大茶类为例,清楚划分出值得收藏和不值得收藏的茶叶吧

【收藏时,见到这些茶赶紧pass】

1.绿茶

有些茶叶之所以值得收藏,是因为茶叶内物质会在后期进行转化,影响到茶味,使茶叶越陈越香,味道更醇厚。

但这点不适用于绿茶

绿茶在六大茶类里是最不值得收藏的茶叶,这由绿茶的制作工艺所决定。

绿茶在采摘后,通过杀青、揉捻、干燥这三道工序制成。

杀青时会将绿茶中茶性完全杀死,破坏其中的活性酶。绿茶没有了这些酶,就不能在后期转化。

所以,绿茶不适合收藏,反而应在短时间内喝完,以免茶叶过期变质。

2.黄茶

不建议大家收藏黄茶的原因跟绿茶相似,黄茶的制作工艺跟绿茶相似,茶味容易散去,而且目前黄茶在收藏方面人气并不高。

3.红茶

红茶作为全发酵茶,无论你存放多长时间,它都不能进一步发酵、转化物质。

相反,红茶存放时间越久,还会流失越多茶香味,影响饮用体验。

总的来说,绿茶、黄茶、红茶这三种茶叶都不会在后期产生发酵反应,促进物质转化,而且茶味还会不断流失。

所以大家还是趁新鲜来喝,细细品尝其中茶味吧。

【收藏时,看到青茶要三思】

青茶处于收藏与不收藏之间的中间地带,比较尴尬。

青茶里现在市场收藏价值比较高的有铁观音。不过,茶小妹不建议大家收藏铁观音。

虽然铁观音属于半发酵类茶,能做到存放时间越长,口感越醇厚。

但是,它最吸引人的是清新鲜爽的茶味以及清香的兰花香味,因此大多数茶客通常都会选择当季或当年生产的铁观音,这更能体现铁观音的精粹。

与其收藏铁观音,还不如先从下面两款茶入手,性价比会更高。

【收藏时,首选这两种茶】

1.白茶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这句茶界名言直接点名了白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白茶存放久了,茶叶内部物质逐渐发生变化,茶味散发出来,陈香味更浓郁,同时夹杂着枣香味和淡淡药香味,滋味更醇厚

与新白茶相比,老白茶除了茶味更香浓之外,价值也会越高。

2.普洱茶

说到收藏茶叶,岂能不提普洱茶。普洱被众多茶客称为“能喝的古董”。

普洱是后发酵茶,越陈越醇。在存放过程中,普洱内活性分子会不断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反应,以自然方式发酵,改变茶叶味道。

因此,普洱可以说是六大茶类里最值得收藏的茶叶。

不过,普洱分为生普和熟普。大家在收藏普洱时要选生普,不要选熟普。

这是因为熟普在制作工艺上加入了人为发酵,加速了普洱熟化。存放时物质转化效果不显著,口感更加固定,难以尝出新滋味。

生普不然。

生普经晒青后,茶叶条索完整鲜活,茶饼饱满有光泽,经自然陈放后散发出阵阵茶香味,苦涩味快速褪去,新增了一份香甜味,回甘持久

最后给大家一个提醒,在收藏茶叶的时候一定要买茶饼,不要买散茶。

因为茶饼经过压制这道工序,茶叶细胞遭到破坏,发酵效果更佳。而散茶未能产生发酵作用,而且物质转化速度过快,茶味很快就会挥发消失。

总之,大家以后在收藏茶叶时,要先研究茶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不能什么茶都照收藏不误。而且,不同茶叶要分开放,不要放一起,以免串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也有收藏价值,细说六大茶类中哪些茶适合收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53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