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贡茶哪个是真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3:4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15
内容摘要:贡茶只有有贡茶标志的才是真的,其余什么贡茶,然后旁边还有两小字的肯定是假的。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历史上风光无限的贡茶:观音茶,这里说的观音茶,产在四川省,与如今的福建铁观

贡茶只有有贡茶标志的才是真的,其余什么贡茶,然后旁边还有两小字的肯定是假的。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

历史上风光无限的贡茶:

观音茶,

这里说的观音茶,产在四川省,与如今的福建铁观音,风马牛不相及,清《养吉斋丛录》记载:四川总督年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春茗茶二银瓶,观音茶二银瓶,名山茶二银瓶,青城芽茶十锡瓶,砖茶一百块,锅焙茶九包。

纵观清代贡茶,只有四川的五种贡茶用银质容器包装。而现在故宫库房中,仍有银瓶装的观音茶保存下来。从包装角度来看,四川观音茶在贡茶中也算上品。清代大臣何绍基也曾写诗称赞说:观音仙茶最上品,质轻干短色味鲜。可见,观音茶得到了清代上层社会的普遍认可。

仙茶,

这种茶,也是清代四川特具特色的贡茶品种。仙茶,产于四川的蒙顶山。那里,有着悠久的茶叶栽种历史。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通天下大蒙山碑。碑文中记载:

如今,当地仍尊道士吴理真为茶圣。蒙顶山,某种程度也被视为中国茶叶起源地。

据说,仙茶是吴理真亲手栽种,两千年不枯不长。这种茶叶片细长,茶汤清甜。倒在杯子里,茶汤表面还会凝结一层云雾。由于太过稀少,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

吉利茶,

这种茶,是清代西北地区主要的进贡品种。从清宫档案上看,几乎每次陕甘总督或是陕西巡抚都要进贡吉利茶。如乾隆九年,陕甘总督进吉利茶两次十八瓶,陕西巡抚进吉利茶九瓶,安康芽茶一百瓶。但是,究竟这种吉利茶产在哪里至今说不清楚。

陕西虽是北方省份,但是与四川交界的陕南地区可以生产茶叶。这个地区,也是陕西贡茶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陕西紫阳茶最为著名。从现存吉利茶实物来看,与紫阳茶一样同属炒青绿茶。制作与进贡的时间,两者也极为相似。传说中的吉利茶与紫阳茶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阳羡茶,

江苏,是清代贡茶大省。除去熟知的碧螺春之外,阳羡茶是主要上贡品种。如《宫中进单》中记载,乾隆十七年江苏巡抚庄有恭进碧螺春九十瓶、阳羡茶八十瓶。再如光绪二十二年,江苏巡抚赵舒翅进阳羡芽茶二十瓶、碧螺春十六瓶。可以说在清代,阳羡茶与碧螺春是起名的贡品。

阳羡茶,产在如今的江苏宜兴。从唐代起,这里的茶就是贡茶。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明清两代,阳羡茶仍然受到追捧。到了清代,阳羡茶的产量开始下降。以至于,慢慢成了非常少见的品种。根据故宫中留下的阳羡茶实物来看,它属于炒青绿茶类。与碧螺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安化茶,

湖南贡茶,主要有君山茶、界亭茶和安化茶三种。如同治十一年,署理湖南巡抚布政使王文韶进君山茶二匣、安化茶二匣、界亭茶二匣。安化制茶历史悠久,但最初都是绿茶。在明代中期,安化像四川黑茶学习制作出了安化黑茶。之后,这种安化黑茶成为了明清时期西北最为畅销的茶叶品种。巅峰时期,年销量达到了4000吨。

清宫,一直有使用奶制品的习惯。安化茶砖,则是奶制品最佳的搭配茶品。所以,它也一直列在了贡茶队伍之中。时至今日,黑茶又受到了城市人的喜爱。刮油解腻,确是佳品。安化黑茶,也正在完成从边销到内销的转变。

郑宅茶,

福建是产茶大省,出产的贡茶品种也十分繁多。如嘉庆十九年,闽浙总督汪志伊进花香茶四大瓶、莲心茶四大瓶、郑宅芽茶五十小瓶、郑宅片茶五十小瓶。这里所说的郑宅茶,是清代福建省主要贡茶品种之一。然而,今天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了。

清人徐昆《遁斋偶笔》中记载:

在清代人看来,郑宅茶比武夷岩茶还要好喝。这也难怪,郑宅茶要被充作贡茶了。只是郑宅茶产量极低,所以被笼罩上了神秘的外衣。更为遗憾的是,故宫的库房中也没有郑宅茶保存下来。郑宅茶,也就真的变成传说了。

贡茶的起源

贡茶,是古代帝制时代特有的产物。自武王伐纣起,直至清末才宣告结束。明清两代与唐宋相比,征贡范围更大,贡茶种类也更为丰富。时间流逝,有的贡茶已经成为了寻常百姓的饮品。也有一些贡茶,则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贡茶哪个是真的”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347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