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如何正确的品饮白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3 04:1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01
内容摘要:如何正确的品饮白茶品饮白茶,首先需要闻茶香是否纯正、看汤色是否透亮、滋味是否醇正鲜爽、是否滑顺回甘,而这个品饮的过程则需要三闻、三看、三品、三回味来实现。1、三闻三闻,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

如何正确的品饮白茶

品饮白茶,首先需要闻茶香是否纯正、看汤色是否透亮、滋味是否醇正鲜爽、是否滑顺回甘,而这个品饮的过程则需要三闻、三看、三品、三回味来实现。

1、三闻

三闻,即干闻、热闻、冷闻。

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

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

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

2、三看

一看:茶叶的外观形状及色泽。好的白茶条形匀整饱满,无杂质,无黄片,色泽墨绿或青绿。

二看:汤色。好的白茶冲泡后的汤色应杏黄或橙红,清澈明亮,赏心悦目,老茶可呈鲜亮的琥珀色。

三看:叶底。叶底是指冲泡品饮后壶中剩下的泡开的茶叶叶片。

3、三品

三品,即通过“含英嚼华”品啜茶汤来评鉴白茶的内质。

一品:工艺,主要看萎凋时间与方式。

二品:滋味,看茶汤的滋味是鲜爽、甜爽、浓醇、醇厚、醇正,还是淡薄、青淡、生涩甚至苦涩。一般而言,好的白茶汤入口过吼都顺口润、润滑有活性,过后回甘明显。

三品:毫香蜜韵,品悟福鼎白茶的特色,要用心综合领略福鼎白茶中的“香、甘、鲜、爽”这四大因素,特别是“香”字,要从舌本去细辨、从喉底去感受,要能体会出舌下生津、口里回甘、神情气爽、心旷神怡的快感。

4、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

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

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

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拓展资料-白茶的其他香气

天赋的味道—品种香

不同树种,香气的风格可能截然不同。同样的树种,不同的树龄;同样的树龄,不同的管理方式(茶园茶、荒山茶、野茶),都会在香气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源自福鼎的特别树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不仅是“华茶一号”、“华茶二号”,所制成品质较好的白毫银针,馥郁清芬,毫香显,回味悠长;白牡丹的香馥郁芬芳,以浓郁的花香为佳;贡眉寿眉类,香气清纯浓郁为主,有花香会提升品质。

山川的味道—产地香

产地对白茶香气的影响,是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土壤、海拔、降水甚至雾气。抛开大的地域之分,即便是在福鼎,不同山头的白茶茶青也有明显区别。云雾萦绕的茶山,茶香比较刚烈,山雾居多的茶山,茶香比较柔和。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区别。茶山植被系统的差异,也会在茶香上表现出来。只有茶树的茶山,跟植被较为丰富的茶山,茶香也会不同。

阳光的味道—工艺香

在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对湿度小的天气,茶鲜叶干燥过快,萎凋时间不足,白茶容易产生青气。如果遇到雨天,相对湿度大,茶鲜叶不容易干,有微微发酵,容易产生酵气。萎凋时间过长,易霉变。白茶烘焙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产生火香。在储藏中,白茶本身干度未能足干,容易产生陈气或霉气。白茶香气应该有白茶自身的茶香,不应有老火气、陈腐气、青气、酵气等异气。

时间的味道—转化香

经过存放后的老白茶,香气也富于变化,逐渐生发与白茶新茶别样的陈醇香。关于白茶的存储对转化效果的影响,在白茶界已经渐渐形成一些共识,比如不同地域相比,转化速度的快慢,但在香气的区分上还没有具体的说法。但储藏好的陈年老白茶少了新茶的清鲜,香气更加浓郁陈醇。存放3年以上,荷叶香显露,沁人心脾;约在存放年限8年时,枣香扑鼻;存放久至15年者,更将带有药香,这已堪称难得的“宝”茶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如何正确的品饮白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290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