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好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11:4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447
内容摘要:是不是好茶,有很多的评判标准,《好茶的唯一标准》中:你自己觉得好喝的才是好茶;也写过《好茶之共性》,罗列了很多好茶的共性。但是,不管这些标准,喝到真正的好茶,你的身体会说话。生津某日,爬茶山,口干舌燥

是不是好茶,有很多的评判标准,《好茶的唯一标准》中:你自己觉得好喝的才是好茶;也写过《好茶之共性》,罗列了很多好茶的共性。

但是,不管这些标准,喝到真正的好茶,你的身体会说话。

生津

某日,爬茶山,口干舌燥,饮一小口西湖龙井,满口生津,瞬间不渴了。

生津分三个层次,从高到低。

两颊生津

但是,不管这些标准,喝到真正的好茶,你的身体会说话。

是不是好茶,有很多的评判标准,《好茶的唯一标准》中:你自己觉得好喝的才是好茶;也写过《好茶之共性》,罗列了很多好茶的共性。

在品茶时,第一口很重要,抿一小口,感觉一下两颊是否分泌出津液。

茶叶内含成分中,有茶单宁和某些其他成分,能刺激口腔内壁紧束收敛,形成涩感以及生津。

并非凡是涩感都会生津,部分较劣等茶品,虽然茶汤很涩,但并不会生津,始终觉得口腔内部卷缩起来,两颊肌肉有痉挛般难受。

这种涩而不能生津,称之为“涩而不开”。

舌面生津

舌面负责味觉的功能,应该是和生津无关的,但事实上,舌面生津的现象,对一般普洱茶品茗者来说,都是经验的事实而肯定的。

一般存放四五六十年的好普洱茶,都能达到舌面生津的功效。

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但不像两颓生津那样急促强烈,感觉柔和舒顺!

接着会觉得舌头的上面,非常的湿润柔滑,好像在不断地分泌出唾液,然后流到舌头两边口腔。

像是舞台上的一块干冰,乳白柔和的浓烟,缓缓冒起而散落充满了整座舞台中。

舌面生津除了生津解渴、舒畅的生理感受之外,那种品茗艺境,要比两颊生津高上一筹。

由两颊生津的野性霸气、急促粗糙,转入到舌面生津那种温驯娇柔、缓和细致,完全表现出晋洱茶走过时间历史的最具体的美。

舌底鸣泉

品饮到极品普洱茶,茶汤已经极为柔和,达到有香无味的境界。

其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种舌下生津现象,称为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

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但是却有某些成分,激起舌底呜泉的功效。

舌底鸣泉之美,的确远过了两颊生津或舌面生津。

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艺境则仙扬道化了!

回甘

好的茶经常会带有“回甘”,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经常作为评判好茶的指标。实际体验中回甘与生津还经常联系在一起。

回甘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后味更富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下列举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有机酸

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

黄酮

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

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

茶氨酸

曾与一国际茶叶公司高级研发人员交流后,他认为茶氨酸是绿茶回甘的主要物质。

但不能说明乌龙茶类的回甘,因为在许多经过长时间的烘焙之后,氨基酸很多都被消耗掉,与糖类进行了美拉德反应。

但在足火乌龙茶中,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得到回甘。也许绿茶与乌龙茶回甘的机理可能不同吧。

儿茶素

儿茶素也表现出一定的回甘。

糖类

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

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

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综上所述,茶叶好不好,喝过之后身体是会有相应的反应的,这就是:好茶,会让你身体说话。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好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281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