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祁门红茶制作工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0:4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39
内容摘要:祁门红茶的发酵是将揉捻过的茶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进入发酵室发酵,实质就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经过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最后就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简称为“红茶色素”。发酵是祁门红茶制作的独特

祁门红茶的发酵是将揉捻过的茶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进入发酵室发酵,实质就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经过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最后就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简称为“红茶色素”。发酵是祁门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决定祁红茶品质的关键,发酵室温控制在30度以下,经过发酵叶色转红,形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祁门红茶传统的发酵工艺介绍:

发酵,实质就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经过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最后就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简称为“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是可以溶于水,冲泡之后,会形成红色的茶汤,当然,还有一部分是不溶于水,一般都会积累在叶片中,最后让叶片变成红色。

祁门红茶经过发酵之后,最终形成了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特征,这可是关键性的工序。

将揉捻过的茶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然后是进入发酵室发酵,这时要掌握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氧化量,这点非常的重要。

1、温度:

发酵时的室温一般要控制在20~25℃左右,发酵的叶温要保持在30℃左右,如果叶子的温度超过了40℃,一定要进行翻拌散热,以免发酵过于激烈,让红茶的毛茶味道变淡,颜色也会变暗,特别是高温的季节,一定要采取降温的措施。

2、湿度:

一般空气的湿度保持在90%以上,这样比较有利于提高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同时也有利于茶黄素的形成和积累。

3、摊叶厚度:

摊叶厚度一般在9~12cm,特别是嫩叶和叶型小的茶叶都要薄摊,老叶和叶型大的要厚摊,还有就是但气温低时,要厚摊,当气温高时,要薄摊,但无论是厚摊还是薄摊,都要保持发酵的通气良好。

4、发酵时间:

发酵时间掌握也很重要,一般功夫红茶发酵的时间大概是在2~3小时,红碎茶发酵的时间一般是在3~90分钟,当发酵的茶叶青草气消失后,会出现新鲜、清新的花果味,同时叶子也会变成了红色,这说明是茶叶发酵湿度。

祁门红茶制作工艺: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大致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主要过程。

采摘: 祁红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祁红的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高档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原料为主,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秋茶少采或不采。

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茶身成条,香气透发,文火烘焙至干。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决定祁红茶品质的关键,发酵室温控制在30度以下,经过发酵叶色转红,形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初制成品称为红毛茶。

精制: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分清长短、粗细、轻重,剔除杂质。祁红精制很费工夫,所以精制后的祁红茶又称为“工夫茶”。精制工序繁复,祁红茶成品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精制加工后的祁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细小如眉,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国际茶市上把这种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明亮,口感鲜醇酣厚,即便与牛奶和糖调饮,其香不仅不减,反而更加馥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祁门红茶制作工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159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