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养花知识 » 花与健康 » 正文

荷花的传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23:30  浏览次数:848
内容摘要:每年盛夏,看着池塘中盛开的朵朵荷花,你是否为它的美而陶醉,那么你想要深入了解荷花吗?小编很喜欢各种植物的美丽传说,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荷花的。
荷花的传说

三月三荷花传说

从前庙里一个和尚与庵里的一个尼姑相好,可是,同是出家人,不能结成夫妻,只能时常暗中相会。

有一年的三月三,他们在一个湖边相会,被一个叫花子发现,尼姑一慌之下竟跳湖自尽了。和尚一心只想救起尼姑,结果也被淹死了。叫花子想想全是自己的过错,就急忙跳到湖里救人。怎奈他们都不识水性,最后都被淹死在湖里。

和尚与尼姑的尸体很快被湖里的大鱼吃掉了,骨头沉入湖底的淤泥中。和尚与尼姑都觉得自己死得冤枉,双双向土地菩萨诉冤,土地菩萨说他们后世只得与淤泥相伴,但尸骨在污泥中可以节节相连。

和尚与尼姑又要求每年出来看一看世界。土地菩萨竟也答应了,但是规定他们不能离开污泥,每年要到他们的忌日三月初三才能钻出水面探看世界。

叫花子的魂灵见和尚与尼姑都获准恢复生机,也前来向土地菩萨诉冤,土地菩萨把叫花子变成一条水蛇,每年三月初三去看世界。

后来,和尚与尼姑的白骨长成人类喜欢吃的莲藕,即使折断,也可相连。和尚让自己长成荷叶,尼姑让自已长成荷花,每年三月初三,荷叶先卷成尖角钻出水面的,然后才慢慢舒展开来。荷花本来也是在三月初三钻出水面的,怎奈她对过去的事感到难为情,要待荷叶长大了、长多了,她才从空隙里羞答各地钻出来。

水蛇当然不会害羞,每年三月初三,他便迫不及待地从土洞里钻出来。

因此,便有了“年年有个三月三,蛇出洞来藕出簪”的谚语。

荷花

并蒂莲

传说很早以前的一个村中有一个荷花塘,塘里年年长满了美丽的荷花。塘东住着洪员外四十多岁了却还没有儿女。这一年,员外妻子怀了孕,洪员外日夜求菩萨保佑他得个儿子。可却生下来一个女孩儿。他妻子便和员外商量,把这女孩儿当儿子来养,外面都以为赛郎是男孩儿。

塘西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他老婆曾生过三个儿子,但都夭折了。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但又生了个儿子,夫妻俩怕孩子又早早夭折,便给这孩子取名贞娘。贞娘长到十三岁,穿戴打扮起来比女孩子还标致,外面人都以为贞娘是女孩子。

贞娘到了学堂,和赛郎特别要好,同学们看他俩那样亲近,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就闹着玩,要赛郎、贞娘拜花堂,谁也不知道赛郎是女,贞娘是男。

眼看又过了两年,学生们都要分手了。赛郎和贞娘不舍分离,两个人便在荷花塘边结拜了。

赛郎回家后时常想念贞娘。贞娘在家,也总想看赛郎。贞娘的爹病死了,母亲让贞娘换上男装,送老白入土。直到这时候,全村人才晓得贞娘原来是个男的。

贞娘听母亲说赛郎是女子,高兴极了,立志要娶她。母亲晓得洪家不会答应,不肯找媒人。

一天晚上,贞娘又要母亲托媒去提亲,母亲心疼儿子,答应试试。没想到媒人未进洪家大门就被赶了回来,员外还把贞娘母子赶出洪家村,后来贞娘母亲过世,贞娘又偷着回了洪家村。

一天,他偷偷地绕到洪家后花园前,赛郎的丫环一见是贞娘,急忙跑进去告诉赛郎。赛郎随即写了封信,叫他快些离开这里。贞娘打开一看,赛郎约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会。两人相会后,感叹命运的不公,最后竟一起跳进了水中。

第二天,洪家上下各处寻找,找到荷花塘边,见有赛郎的一只绣鞋,知是跳了水。洪员外急忙命人打捞上来,只见贞娘、赛郎两个人紧抱在一起,几个人用力拉也拉不开。洪员外便命人将他俩埋在荷花塘边。

当晚只听得电闪雷鸣,一阵狂风暴雨。等到天明,只见荷花塘水一直涨到贞娘、赛郎的坟前,将坟围了起来,坟上长出的荷花,花茎比人的大拇指还粗。顶上开了两朵花,一红一白,紧紧地靠在一起,人们便叫它“并贴莲”,以后又叫成了“并蒂蒂”。

荷花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荷花的传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230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