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养花知识 » 花与健康 » 正文

18种野菜治18种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51  浏览次数:1669
内容摘要:不要小看了那些不起眼的野菜哦,很多野菜都是可以吃的,有些还能够治病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可以治病的野菜吧。
18种野菜治18种病

香椿

香椿:补肾养发生发。

花卉

香椿有补虚壮阳固精、补肾养发生发、消炎止血止痛、行气理血健胃等作用。凡肾阳虚衰、腰膝冷痛、遗精阳痿、脱发者宜食之。例如:香椿炒蛋。

柳叶柳芽

柳叶柳芽能败火。

花卉

柳叶有清热,败火,解毒的作用。柳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晒干后,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泡茶。

现在凉拌柳叶已是饭店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黄花菜

黄花菜(忘忧草):补虚下奶,平肝利尿,消肿止。镇静,利尿,消肿。

花卉

吃法:新鲜的黄花菜,先在热水里烫一下,否则有毒的,然后可;凉拌或者热炒。

蒲公英

蒲公英(婆婆丁): 清热消肿,对肝有好处。

花卉

婆婆丁的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尿,具有抗菌的作用,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

马蜂菜

马蜂菜(马齿苋): 可防治糖尿病。

花卉

马齿菜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能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对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焯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馅都可以。如大蒜拌马齿菜、马齿菜炒鸡蛋、马齿菜馅包子、马齿菜粥等。

荠菜

荠菜(地菜): 止血、降血压。

花卉

吃法:包饺子、包子、馄饨。另外荠菜不能生食、也不宜多食。

地肤

地肤(扫帚苗): 治疗膀胱炎、尿道炎。

花卉

强壮,利尿,明目,有溶解尿酸作用,适用于尿酸过多的疾病,如尿路结石,疸后皮肤瘙痒症,尿酸性痛风等并可用于夜盲症。

吃法:凉拌,包饺子、包包子。

灰菜

灰菜:清热、抗癌。

花卉

灰菜具有抗癌、清热、减肥等功效,并对流感、乙型脑炎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苋菜

苋菜(西甜骨):防贫血。

花卉

苋菜是贫血患者、婴儿手术后及骨折病人食用的佳蔬之一。特别是贫血患者,更适宜较多食用。因苋菜中的铁、钙由于没有草酸的干忧,其利用率较高,没有副作用,有利于血液的合成与再生。吃法:凉拌,炒,做菜饼,包水饺, 做烫菜,做粥。

野艾蒿

野艾蒿 :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花卉

野艾蒿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

榆树钱

榆树钱(榆钱):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花卉

刺槐花

刺槐花(胡藤花):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花卉

吃法:烙槐花、槐花鸡蛋汤、槐花粥、菊槐绿茶饮、槐花茶。

车前草

车前草(车轱辘菜):主小便不利、尿道炎、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花卉

吃法:车前草饺子、车凉拌车前草、炒车前草。

蕨菜

蕨菜(龙头菜):清热滑肠、降气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

花卉

苜蓿

苜蓿(金花菜、幸运草):清热利尿、能淋的功效。防出血∶一切出血症候,如鼻血、龈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宫出血、肛门出血。

花卉

吃法:菜馍 ,包饺子、 凉调、 味道好极了。

薄荷

薄荷(银丹草):可作药用亦可食用。薄荷是散风解热药,它所含的薄荷油是药用的有效成分,常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咽喉疼痛等。

花卉

吃法:薄荷可做薄荷粥、鲜薄荷豆腐。

富国菜

富国菜(番薯叶): 具有健脾胃、益气力等保健作用,清热解毒和滋肾润肺的功效。

花卉

吃法:食用其蔓尖嫩茎叶,风味脆嫩甜美,富含营养。

紫苏

紫苏(兰香): 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

花卉

吃法:用作蔬菜或入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18种野菜治18种病”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230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