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养花知识 » 养花技巧 » 正文

梅花怎么修剪枝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22:18  浏览次数:1397
内容摘要:按品种:短花枝开花品种,采用轻截缓放的措施;长花枝开花品种,采取重剪促进中长枝的萌发。按树龄:幼树以缓和树势和提早开花为目的进行轻剪;成年植株修剪逐年加重;衰老期植株以保证树冠复壮为目的进行修剪。按季节:初春花后要及时修剪,新栽植的植株也要进行适度修剪。
梅花怎么修剪枝叶

分品种 

梅花是一种品种繁多的观赏树种,不同的品种有着不同的开花习性和萌芽发枝能力。在修剪过程中对不同的品种要有不同的修剪方法,对以短花枝开花为主的品种如‘金钱绿萼’、‘素白台阁’等,要采取轻截缓放的措施,切忌因重剪而造成大量徒长枝的形成,无谓的消耗养分,影响开花数量、质量和开花效果。

而以长花枝开花为主的品种如‘舞朱砂’、‘跳雪垂枝’等品种,就要重剪促进中长枝的萌发。   梅花的萌芽发枝力也因品种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真梅系的品种发枝能力强,故可适当重剪。杏梅类的品种如‘丰后’、‘淡丰后’等品种萌芽发枝能力弱,故多留一年生枝条并适当短截,尽量少重剪,否则几年内不能恢复树势。     

梅花

分树龄 

梅花是长寿树种,树龄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年。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态势不同,对其修剪的目的和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 

幼树生长旺盛,修剪时要以扩大树冠、缓和树势和提早开花为目的,适宜轻剪。

成年树枝条生长减缓、大量开花。修剪时要解决生长与开花的矛盾,平衡树势,改善通风透光状况,维护良好树形。因此修剪要逐年加重,对骨干枝要及时进行回缩更新。 

衰老树的修剪主要是保证树干更新,此时修剪主要目的是树冠复壮。修剪时及时重剪衰老干瘪的老枝,切忌剪去新萌发的一年生枝条,要留住使其重新发育成骨干枝。同时对衰老树及时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树势较快恢复。    

分长势 

梅花由于立地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品种、同一树龄的生长状态也不尽相同。长势旺盛的树要适度轻剪,清理徒长枝和内膛枝增加通风透光度,以保证树势和树形优美;长势弱的树要重剪,主要的目的是保证后续生长,使其重新萌发新的枝条。总之要掌握强势轻剪、弱势重剪的原则。  

梅花

盆栽与地栽 

梅花是落叶小乔木,既可作为庭院观赏树种又可置于盆中制成梅花盆景。两种形式的修剪有着天壤之别,切忌一视同仁。 

庭园地栽梅花相对于梅花盆景的修剪粗放许多,它是以树木的自然生长为基础,以树冠健壮、树形优美、开花繁密为目的,修剪时遵循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则。 

梅花盆景是将梅花通过修剪培养成我们想要的观赏形态和姿态。修剪技法除了一般修剪方法外,还包括蟠扎、攀折撕裂、雕凿等方法。     

季节

梅花修剪十分注重季节性,特别在初春梅花开花过后,消耗了大量营养,此时就需要立即对梅花进行修剪,切忌等到萌芽抽枝后再进行修剪,否则就影响当年的生长,削弱树势。有时还要进行冬剪保证梅花的开花数量和质量。不能有时间、有人力时就多剪,没时间、没人力的时候就不剪。

梅花

此外,在新栽梅树前最好对梅花进行适度修剪。因新栽梅花根系受损,养分吸收能力弱,如留下过多枝条,营养、水分供应跟不上,梅树正常生长受到影响,轻则树势减弱,重则可能导致死亡。 

修剪时机

梅花修剪要周而复始、持之以恒,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切忌进行一次重剪之后几年之内不予理会,任其发展。否则梅花树势破坏、开花稀少甚至无花可赏而变成一棵毫无观赏价值的杂树。

梅花根据每年的气候环境变化、日常管理水平的不同生长态势都有所变化,修剪时应根据当年的生长情况来确定修剪方案,要保证每棵树树形良好、次年开花繁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梅花怎么修剪枝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1061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